[2] 哲学是将各种学问贯通起来、统整起来的学问,这个论断断然不错,但却不够确切,哲学是在何种意义上以及如何贯通、统整其它一切学问的?对此,唐先生并没有给出有力的理据。
党政机关干部被鼓励轮训国学,尤以四书为主。SKY:儒家与墨家的辩论经过了几千年,儒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Xmwbfkb:毛主席尊墨批儒,请问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即便伟大如墨子,他摩顶放踵,裂裳裹足,止战非攻,仍然是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对别人的要求——所以才会说墨子能独任,奈天下何。黄蕉风:大国学,中华教,似佛门内部判教。后人无血性于先秦儒家何干 黄蕉风:歪嘴和尚念错经。特别是清末民初诸多墨研学者,都存在以儒解墨的倾向。
皇权独大的中国,不会允许在皇权之外有像墨家组织这样的第二权力能够执行其私法家法,同时保有相当的武装力量。我们认为,上之所是——上以为法则的内容是什么、来自哪里呢?只能来自百姓见善不善皆以告的提告。道家欲使人融入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最高境界,此不可不谓之宽广。
儒家将此种学问称为为己之学,而与此相反的学问被叫着为人之学(做学问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而完全与自己的做人,与自己的生命脱钩)。于是唤醒、呈现、光明、遵循内心本存的天性也就当然地成为儒家哲学的逻辑进程和人道教化的必由之路。而当你双方都统一地体认了,才是对象的真实性。玄学亦称形而上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先秦老庄道家思想为骨架,试图调和儒道名教和自然的一种特定的学术思潮。也就是说,通过中观方法所认识的对象才是真实的,真理性的认识。
宋人概括道: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应该这么说,这是道家无为主张最核心的地方。而人就应该效法这一天之德性,实现了天人合德的方法,亦就践履了道家所主张的价值观了。这里是在凸显人及人心的地位和作用。
佛教将上述理论概括为缘起性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发展进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先秦子学,一也。在他们看来,这是本根的存在,是大者的存在,是本来的存在。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现实的特点。
由此,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观是乐观、进取、向上。墨家主张以兼爱交利、尚贤尚同以治国。
在道家那里,尤其尚柔、贵弱、崇顺。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核心的学派及其学术,后世称为儒家、儒学。
史部指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舍此本怀,佛教就不能称为佛教。《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儒家思想寄寓的六部经典。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国学的价值,使全体中国人民都对蕴含在国学的精神和价值有高度自觉,只有具有了这种自觉,才能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而儒道佛三家则又是分别通过社会、自然、涅槃三极的设定来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来宣扬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来展示他们各自的世界图景。前面提到过,从思想文化的格局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皆呈现着内道外儒(阴道阳儒)的格局,不懂中国佛教,就不懂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
实际上此一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所强调就是两点:一点是中国。古人直谓天有三光:日月星。
南北朝时期,从佛教风气的转变,佛学潮流的变化来说,此时最重要的是涅槃学。《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心斋坐忘、虚观静观、返朴归真。但另一方面,许多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又是非常遗憾的,因为他们全然不知有这么多的宝藏,或出于什么其他的目的,对自己的宝贝视而不见,甚而无端轻慢和毁侮。
儒道两家用他们或是经验的,或是理性的,或是哲学的,或是科学的概念框架和思维方式向人们展示了非宗教的世界图景。所谓的诸法,就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说得再具体点,这个部分的国学,或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专指对中国人的精神、心性、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发生持久影响的思想文化。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国学大师马一浮。
总之,空论,或说佛教之空是强调万物存在的状态。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对道教的改造和充实,道教逐步改变了早期的原始状态和民间性质,并最终成为官方及上层信奉的宗教。
佛教的空观和慈悲观是让人懂得并树立如下的观念:其一,对一切存在,都应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因为自己的一切无不在有这一广泛的关系之中。清代朴学:清代朴学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兴起的一种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容的学术思潮,因为它注重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故称为朴学,又由于朴学大都采用汉儒考据训诂的方法,故又被称为汉学或考据学。
值得指出的是:佛教之空的意蕴及其人生意义,绝非仅停留在世界万有的有为法层面,它所要追求的终的恰恰是脱离这一层面而进入更高的境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表现出儒家在意的特性。
思想包括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所谓大学问是指天人之学。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搜访道经,加以校刊,汇编为《开元道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编辑《道藏》。佛家正命是为了得道成佛。
儒家是通过仁爱之道,道家是通过自然之道,佛家是通过慈悲之道,以实现社会、人生的和谐与完善。所以,佛教十分重视强调明心见性的功夫。
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礼经》所成的三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所成的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当然,在道教体系中也不泛超越性的境界的设定,像天庭、鬼域等等。
其中,儒家主张以德政教化以治国。即所谓经天纬地,济世安民之道也。